刚入小学的儿子,因一次过失受到我责备时的神态,至今令我记忆犹新。
那次儿子绘声绘色地跟我描述,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路上用馒头扔一个小乞丐,小乞丐不怕脏捡起来就吃,馒头块扔完了就扔石头,小乞丐塞进嘴后又吐出,几个小伙伴乐得大笑。
我问儿子扔了没有,仿佛是英雄壮举,儿子连连点头说扔了。我觉得这事有关孩子善良品格的形成,就严肃地又问,“他妈妈看见了吗?”“没有,他没妈妈。”儿子想当然地回答。我寻思着如何严厉地责骂他,又考虑孩子容易吓着或产生逆反心理,影响对事物的正确认识,就进一步诱导地问,“你不是会唱《世上只有妈妈好》的歌吗?没妈妈多可怜,你还朝他扔石头,砸出血来谁带他上医院?”刹那间,我看见儿子眼里有泪光微微浮动。儿子怔怔地瞅了我一会儿,撅起小嘴支吾道“我没有……我是用小石头……”,这闪烁的话中杂糅着怜悯、懊悔、开脱自己等多种意味。我蓦地意识到,幼小孩子的心灵是多么地洁净,家长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,促成孩子善良品格的形成。
于是,此后的日子里,我有意识地对儿子施加影响。诸如运煤工为我家搬完煤后,我对儿子说,你看这个叔叔累得满头大汗,一定渴了,倒杯凉开水给叔叔喝;我丈夫腰疼得不能直立,我就叫儿子搀扶他爸;邻居陈奶奶上楼气喘,我就让儿子帮她拎东西。我还常常告诫儿子,小伙伴没带书本、铅笔就拿出自己的和他们共同使用;值日时,同伴身体不适自己就多干些;即使和同学闹过矛盾,也不许记恨对方,该借文具,借笔记的照常借。但考试不许让同学抄。
助人为乐,宽容,见义勇为……点点滴滴融进了儿子的性格。曾记得,儿子在五年级时,有一次回家我见他小臂带着缕缕血迹,便询问方知班里几个学生殴打一个同学,他去劝架说理给推搡在地擦伤的。伤还未痊愈,又在一次放学后的大雨中,儿子把自己的伞给了那个推搡他的同学,落汤鸡似地跑回家,我问儿子为什么给他,儿子用天经地义般的口吻回答,“他的路更远。”
现在儿子即将大学毕业,同学都乐于和他交往,说他肯帮助人。在良好的同学关系氛围中,儿子也感到学习轻松,生活愉快。